焦點
-
GIGABYTE新一代BRIX迷你電腦亮相,搶先搭載第八代Core處理器
UCFF(Ultra-Compact Form Factor)類型迷你電腦主機裡,最廣為人所知的莫過於Intel自家NUC,但是另外也有不少廠商投入開發產品。就像GIGABYTE甫釋出的最新一代BRIX系列產品,即屬於UCFF類型迷你電腦,外觀造型與核心機構設計並不至於有什麼大變化,亮點是在於搭載Intel最新Coffee Lake-U平台。 目前已知機型總計有4款,簡單來看規劃方式如同以往,機身高度差異(關係著是否有2.5吋儲存裝置安裝架)與處理器配置,這2個條件就能變化出4款機型。GB-BRi5-8250與GB-BRi7-8550設計尺寸為34.4 x 112.6 x 119.4mm,而GB-BRi5H-8250和GB-BRi7H-8550則是46.8 x 112.6 x 119.4mm,後者雖然略厚但可以加裝2.5裝置,處理器則不難看出分為Core i7-8550U以及Core i5-8250U兩種。 升級至第八代Core處理器平台,最大賣點在於處理器實體核心增加,Core i7-8550U和Core i5-8250U都是4核心、8執行緒設計。兩者TDP同為15W(可配置最高25W),Core i7-8550U時脈1.8~4GHz、內建8MB容量L3 Cache,Core i5-8250U則為1.6~3.4GHz、L3 Cache縮減為6MB。對比先前幾代超低電壓產品,採用2核心、 4執行緒設計好一段時間,這將能讓迷你電腦擁有更高性能。
-
2019年後,PS Plus每月免費遊戲只為PS4提供!
目前PlayStation每個月都會提供一款或數款免費遊戲給PS Plus會員,不僅是PS4的遊戲,偶爾也能獲得PS3及PS Vita的遊戲。不過,SONY今日發布一項消息,自2019年3月9日起,每月免費遊戲將不再包含PS3與PS Vita遊戲,未來本項服務將專注於PS4。 PS Plus本月免費遊戲之一血源詛咒,本作由From Software及索尼電腦娛樂日本工作室共同開發,於2015-03-24上市,是一款黑暗華麗並帶有維多利亞風格的大型動作遊戲,上市以後獲得了業界的優秀口碑;在GameRankings上獲得了90.93%的高評價,而在Metacritic上獲得了92分(滿分100)的高分。中國大陸的《遊戲機實用技術》雜誌打出28/30分,稱讚遊戲能讓核心和大眾玩家都體驗到遊戲的樂趣。 3月份優惠將於 3 月 8 日開始,並於 4 月 4 日結束。玩家們有空就要趕緊下載囉,清明連假沒事幹,正好可以玩一波血源詛咒!
-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實測開箱,Thunderbolt 3.0史上最快外接固態硬碟!
現在,不管是桌機、筆電,或迷你電腦,要買最快的外接固態硬碟,USB 3.1最高僅提供10Gb/s,速度已經無法滿足要求了!要更快的話,則必須使用Thunderbolt 3.0,40Gb/s速率對外傳輸介面,這樣的高速公路,用來搭配NVMe型PCIe SSD,才能真正的極速狂飆,完全發揮出所有的性能。 這次,要開箱的新玩具,玩家圈把這產品叫做「Intel SSD 750 1.2TB外接版Thunderbolt 3.0極速固態硬碟」,我們就來看看,這款超屌的「艾客優品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吧!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這是由原形研發所推出,艾客優品AkiTiO品牌外接固態硬碟。內部,使用了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預載搭配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外部,以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Thunderbolt 3.0介面,40Gb/s速率對外傳輸! 這款,玩家圈也叫做「Intel SSD 750 1.2TB外接版Thunderbolt 3.0極速固態硬碟」。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預載搭配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型號:T3PC-T3DIS-AKTUP(有1.2TB PCIe SSD)。「空機」的話,也有單硬碟轉接盒版本,叫做「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型號:T3PB-T3DIS-AKTU(無PCIe卡)。 這是專門為發燒友,以及工作站市場,所開發的外接固態硬碟。外觀為高質感旅鎂合金材質,並沒有電源開關,只要插上變壓器,就能直接使用。外觀做工精細,內部電路板也不馬虎,並搭配了風扇,使用主動散熱設計,確保穩定度與可靠度,運作噪音為23dBA,使用上非常安靜。內部使用Intel Thunderbolt 3.0解決方案,使用Intel Alpine Ridge晶片,使用的是支援2埠的Intel DSL6540晶片,而不是支援1埠的Intel DSL 6340晶片。Thunderbolt 3.0的話,採用PCIe 3.0 x4介面。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可以在機身背後,看到2組USB 3.1 Type-C連接埠形式,提供了Thunderbolt 3.0埠,以及1組DisplayPor 1.1a埠,提供t顯示輸出。內部的話,提供1個PCIe 3.0 x4插槽,支援NVMe世代PCIe SSD。剛好可以用來支援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 存取效能的話,剛好可以全速發揮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的戰鬥力,讀取速度:可達2500MB/Sec,寫入速度:可達1200MB/Sec。裡面,沒有提供額外的電源插座。作業系統的話,支援Windows 7、Windows 8.1與Windows 10,Mac OS也能支援。本體尺寸:23.3 cm x 15.2 cm x 7.6 cm,外箱尺寸:31.5 cm x 30.5 cm x 12.5 cm。 Thunderbolt的規格制定,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為了不讓USB 3.0專美於前,雖然講白點,Intel也是USB規格的主要制定業者,但實際上USB 3.0並沒有收取權利金,即便認證的部份,USB-IF是要收取認證費用,但相關線材、連接器業者也可以不認證,因此,實際上USB-IF並不是以營利為目的,而Intel也很難從中賺到錢,況且Intel一直是最大的USB介面提供業者,在6系列以前的晶片組,早就全面提供最多高達14組的USB 2.0埠,而USB 3.0規格是早在2008年11月12日就推出,Intel卻一直沒有內建提供USB 3.0,早就讓外界非常疑惑,為何讓USB成為主流外接介面規格主導者的Intel,會一直遲遲不肯導入USB 3.0,外界早就質疑這裡面八成有什麼陰謀吧! 而早在2009年的IDF 2009,Intel就用了一台Mac Pro原型機,展示了Thunderbolt的前身Light Peak,用上了30公尺的光纖線材,進行兩個1080p串流影像的傳輸,更在2010年正式提出了Light Peak的計畫,而當時就已經有資料顯示,Apple正跟Intel緊密的合作。直到了2011年,Apple陸續推出了一系列的Thunderbolt商品,包括MacBook Air、MacBook Pro與Thunderbolt Display,一開始大家搞不清處Thunderbolt是什麼東西,不過,就在有人拆解了MacBook Air、Thunderbolt Display之後,才發現原來這個Thunderbolt並非Apple獨創,而背後是Intel在策劃推動。等於是Intel找來了Apple聯手,要來推動Thunderbolt。 Thunderbolt v1.0,傳輸速率:1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2.0,傳輸速率:20Gbps,連接器:Mini DisplyPort。 Thunderbolt v3.0,傳輸速率:40Gbps,連接器:USB 3.1 Type C。 Thunderbolt,最厲害的地方,除了傳輸速率很快,最重要的支援菊花鏈(Daisy-chain)方式連接,最多可以串接6個周邊裝置。Thunderbolt憑什麼出來跟USB 3.0、USB 3.1一決雌雄呢?原因很簡單,Thunderbolt是直接拿DisplayPort的規格來延伸,取代原本用於傳輸影像與聲音的DisplayPort,直接拿來傳輸資料。原先在DisplayPort 1.2的設計裡面,共設計有多達4路的數據迴路,每路最高可達5.4Gb/s數據傳輸量,合併四個迴路可達21.6Gb/s數據傳輸量。Thunderbolt的作法,直接用上了DisplayPort迴路,把傳輸速度提昇到10Gb/s、20Gb/s、40Gb/s。 Thunderbolt v1.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Thunderbolt v2.0,最高提供18V/0.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W,一樣以Mini DisplyPort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到了Thunderbolt v3.0,最高提供18V/5.5A附加電源,可以輸出電源供應100W,改以USB 3.1 Type-C連接器作為標準介面。然而,為什麼Thunderbolt 3.0,有可能可以擊敗USB 3.0、USB 3.1,則是因為共用USB 3.1 Type-C連接器,而且,同時不但支援Thunderbolt v1.0、v2.0與v3.0協定,向前相容,支援舊有版本,也可以支援USB 3.0、USB 3.1。 這邊,直接選用技嘉科技,推出支援Thunderbolt 3.0主機板,使用主機板為GIGABYTE GA-Z170X-UD5 TH,並在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作業系統環境,直接安裝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進行效能實測。 在這之前,則是把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拆下上面的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先製作了這篇開箱文:「 」。 我們先把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裝在主機板上直接測試效能。再做經由Thunderbolt 3.0,實測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交叉比對,就能知道是否能維持原本該有的效能。 處理器:Intel Core i7-6700K 主機板:GIGABYTE GA-Z170X-UD5 TH 記憶體:Kingston ValueRam DDR4-2133 16GB x4=64GB 顯示卡: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 硬碟機:OCZ VECTOR 150 480GB 電源供應器:ENERMAX Platimax 50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中文版x64 測試設備: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 剛開始安裝的時候,無論Thunderbolt 3.0線材怎麼連接,都出現了找不到設備的問題。經過與原形研發,以及技嘉科技討論之後,才發現是主機板根本沒有啟用Thunderbolt 3.0。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原因,則是因為,技嘉科技的GIGABYTE GA-Z170X-UD5 TH主機板,由於是在Skylake剛推出時發表的主機板。上面的Thunderbolot 3.0,預設是沒有啟用的,這是因為,一開始只啟用了USB 3.1功能,當時,Thunderbolot 3.0認證尚未通過,所以沒有啟用。也因此,必須先更新主機板BIOS,再更新Thunderbolt韌體,最後再安裝Thunderbolt驅動程式,就能正常啟用Thunderbolt 3.0。 這邊使用CrystalDiskInfo、HD Tune Pro、TxBENCH來檢測SSD內部的規格資訊。 這顆SSD,名字叫INTEL SSDPEDMW012T4 1200.2 GB GB。韌體版本為8EV10174,傳輸模式NVM Express,提供對SSD累計讀取,對SSD累計寫入,NAND累計寫入資訊沒有提供,已用次數總計、已用時間總計則有提供資訊。 在HD Tune Pro的資訊選單裡,顯示韌體為E81V1047。 在TxBENCH的Drive Information選單裡,顯示韌體為0174。 首先,我們使用Windows 10內建NVMe驅動程式來進行測試。 這邊使用CrystalDiskMark、HD Tune Pro、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549MB/Sec,寫入速度:1234MB/Sec。 效能測試選單裡面,讀取速度:平均值2391.8MB/Sec,寫入速度:平均值1055.3MB/Sec。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10,086.48。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20.43MB/Sec,寫入速度:1109.73MB/Sec,總分達到了3703分。Compression-Benchmark表現,整個讀寫曲線變化表現出讀寫性能優異!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540.117MB/Sec,寫入速度:1200.641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584.934MB/Sec,寫入速度為1237.930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798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0099分。 首先,我們安裝Intel的NVMe驅動程式來進行測試。 這邊使用CrystalDiskMark、Anvil〞s Storage Utilities、AS SSD Benchmark、TxBENCH、ATTO Disk Benchmark與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來測試SSD的實際效能表現。 這顆SSD,在標準測試,Seq測試項目顯示讀取速度:2680MB/Sec,寫入速度:1244MB/Sec。 這個測試,總分達到了9,897.22。 在AS SSD Benchmark,Seq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020.43MB/Sec,寫入速度:1109.73MB/Sec,總分達到了3703分。 這個測試,在Sequential測試項目,讀取速度:2704.340MB/Sec,寫入速度:1290.138MB/Sec。 在ATTO Disk Benchmark,8192.0測試項目裡面,讀取速度為2677.823MB/Sec,寫入速度為1243.969MB/Sec。 在PCMark 7 Professional Edition效能測試裡面,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5859分,Raw Secondary storage score得到11055分。 這邊,我們分別實測同一張Intel SSD 750 1.2TB PCIe SSD固態硬碟,第一個測試方式,是插在主機板上面做效能測試,第二個測試方式,個是經過Thunderbolt 3.0,使用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進行實測。發現兩者的存取效能,還在誤差範圍之內,等同是透過Thunderbolt 3.0,以外接方式來使用,並不影響實際效能的表現,可以說整體表現優異。 值得一提的,這邊要特別注意:「Thunderbolt 3.0連接線,規格差異很大,不能亂買!」 Thunderbolt 3.0連接線,有分成主動式與被動式連接線。所謂主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有使用晶片傳輸,確保長距離資料傳輸的穩定性、正確性。所謂被動式連接線,就是線路的兩端,是直接傳輸的,沒有透過晶片串接。 一般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都是被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除了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為50cm。 後來,有出現使用比較好的線材,做出高規Thunderbolt 3.0連接線,高規的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長度最長已經做到80CM。 被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同時也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可以和Thunderbolt 3.0做共用。 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也有做出1M、2M版本。要特別注意的,這些比較長的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線長比較長的都是在資料傳輸速度降速到20Gbps。 超過50CM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理論上都是主動式。按照Intel制定出來的Thunderbolt規格,標準的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一樣要支援100W的電力傳輸,還要能具備40Gbps資料傳輸能力,標準線長的話,最長可到2M。目前市場上供應有1M、2M兩種版本。 主動式的Thunderbolt 3.0連接線,不支援DisplayPort 1.2、USB 3.0與USB 3.1的資料傳輸,拿來對應USB的話,僅能支援到USB 2.0。 要特別注意的,USB Type-C連接線,共可分為USB 2.0、USB 3.0與USB 3.1,另一種則是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被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20Gbps),主動式Thunderbolt 3.0連接線(40Gbps)。 一般的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連接線,是不能與Thunderbolt 3.0共用的。採購時,一定要特別留意。 怎麼辨識,到底是USB 2.0、USB 3.0與USB 3.1的USB Type-C,或者是Thunderbolt 3.0?辨識方式很簡單,Thunderbolt連接線在其連接器上面,都印有Thunderbolt或雷電的字樣。 「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45,800元,AKiTiO官方直營店報價:42,800元。 「空機」的話,也有單硬碟轉接盒版本,叫做「AKiTiO Thunder3 PCIe Box硬碟轉接盒」,原形研發原廠建議售價:12,800元,AKiTiO官方直營店報價:9,800元。 這次,實測開箱了AKiTiO Thunder3 PCIe SSD 1.2TB外接固態硬碟之後,第一次體驗到了Thunderbolt 3.0,發現它的優勢,以及強大的性能,也看到了原形研發的用心,發現這款外接固態硬碟,不但做工精細,而且相容性高,穩定度不錯,實測效能也表現優異。 整體來說,這是款Thunderbolt 3.0史上最快外接固態硬碟! 廠商名稱:AkiTiO - 艾客優品 - 原形研發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網址: 廠商電話:0800-890-828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SanDisk推出Extreme microSDXC UHS-I 400GB記憶卡,讀取速度衝上160MB/s!
2017年下半年,SanDisk(WD)推出Ultra microSDXC UHS-I 400GB記憶卡,創下業界首款400GB容量microSDXC產品里程碑,這容量可能比不少人電腦裡的固態硬碟還要大吧!SanDisk近日再度有所斬獲,新發表Extreme microSDXC UHS-I 400GB,目前正於MWC 2018活動上展出,將在稍後正式開始銷售。 雖然儲存容量停留在400GB階段,但是Extreme的定位高於Ultra系列,意味將帶來更好的存取速度表現,更能滿足4K錄影之類應用需求。就官方規格標示來看,Extreme microSDXC UHS-I 400GB植基於UHS-I匯流排介面,存取速度最高可達讀取160MB/s、寫入90MB/s。這般讀取速度超越了UHS-I匯流排所規範104MB/s(SDR104)頻寬,據悉SanDisk是標榜透過專利技術,使其能夠達成UHS-II(基本156MB/s、最高312MB/s)等級的傳輸速度。 Extreme microSDXC UHS-I 400GB亦通過SD Association更高等級速度認證,產品標記有V30、U3、A2,意味錄影與一般最低保證寫入速度同為30MB/s、智慧型裝置應用A2等級讀取4000 IOPS、寫入2000 IOPS。反觀目前市價大約12,000元的Ultra microSDXC UHS-I 400GB,其規格標示為讀取100MB/s(寫入並未明確標示)、C10、U1、A1,除了最高存取速度有段落差,其保證寫入速度也僅只有10MB/s。
-
第6、7、8代Intel Core處理器安全性韌體更新釋出,「幽靈」與「崩潰」不再擾
Intel在2018年伊始,就收到其近20年來的處理器,皆有「崩潰」(Meltdown)與「幽靈」(Spectre) 的安全漏洞之警訊,這個由Google的Project Zero (俗稱GPZ)團隊所發現到的硬體級資安事件,讓不少晶片廠、系統廠、軟體廠忙起來紛紛補洞,以嘗試彌平這次的「災難」! 有關於「幽靈」與「崩潰」安全漏洞,請參考以下專題文章。 -------------------------------------------------------------------------------------------------------- (01) (02) (03) (04) -------------------------------------------------------------------------------------------------------- 由於先前Intel推出的韌體更新,有可能導致電腦發生無預警重新啟動的狀況,導致後來,以防止消費者不小心下載到那個韌體更新而導致電腦問題更多,所以Intel自上次突鎚之後,這次在發布新版安全性韌體更新時,更加小心翼翼,不再躁進了。 約莫一個月之後,Intel終於2018/2/20,也就是狗年初五開工的第一天,釋出了,可防堵「崩潰」(Meltdown)與「幽靈」(Spectre)」的漏洞,這次的韌體更新也包含了Retpoline,這是Google團隊針對Spectre Variant 2 (幽靈變種2)漏洞所提出來的解決作法,可避免性能受到影響,也讓這次的更新比上次穩多了,不再發生無預警重新開機事件。(看來Google好像比Intel更懂CPU? XD) Intel還特地針對Retpoline的解決方案,寫了一個工程師才看得懂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看! 在適用的平台方面,包括第六代(Skylake)、第七代(Kaby Lake)與最新第八代(Coffee Lake)的Core家族處理器,當然也包括極致效能級的Core X家族,以及Xeon Scalable、Xeon D等伺服器家族處理器。而Intel也建議OEM廠商們趕緊跟進,以推出最新的韌體,並供應給其下游的廠商及終端用戶,以防堵其遭受駭客的攻擊! 既然推出了6、7、8代的更新,那麼5代(含)的用戶也不需要急著向Intel敲碗,因為在裡面,有列出詳細CPU列表,以及目前韌體更新的推出近況,綠色(通常都是6、7、8代處理器)表示已推出安全性更新,用戶已經可以安心來更新。而黃色則表示(與上次的MCU列表中)有更動的部份,通常是有新版釋出,但還不是最後版本(有可能會重新開機)。至於白色的則是還在計畫中,消費者若您用到的是該CPU的話,只能先再等等囉! 簡單來說,只要看到您的CPU是落在綠色範圍,就可以去向主機板廠商、系統廠商敲碗,去向他們要最新的安全性更新。或者稍微再等一下,2月底前各系統廠商、主機板廠商,就會陸續發布最新有涵蓋到這次針對「幽靈」(Spectre)」與「崩潰」(Meltdown)漏洞補洞的BIOS更新。 既然這次Intel掛保證說6、7、8代處理器已經「處理完畢」,那麼消費者只要等廠商推出新版BIOS之後,就可以去更新了!早更新早安心,要不然哪天真的你的電腦被駭客攻擊,導致重要資料被竊走,到時候可別怪Intel囉! (01) (02) (03) (04)
-
超愛「Refresh」,Intel首款第八代低功耗Core i3筆電CPU出爐!效能再提升!
為再一步鞏固低功耗筆電處理器的市場,Intel在2017年8月間公佈了其第八代Core i7與i5家族的筆電版CPU,雖然架構與第七代家族類似,但不同在於新款Core i7-8550U和Core i5-8250U皆配備四核心八執行緒(4C8T)的設計,比先前2C4T的架構來說,同樣是以25W低功耗運作,但新款CPU的效能確有顯著的提升!的程度,因此可說是不錯的架構! 隨後Intel持續推出Core i5與i7的家族,但在Core i3部份卻遲遲沒有消息!直到2018/2/12,以回擊AMD發表的Ryzen G系列APU,勢必將對超輕薄筆電市場的生態造成不少影響! 先前Intel在第七代(代號為Kaby Lake) Core i5、i7的U系列低功耗CPU,只提供雙核心設計,i3家族連Turbo Boost超頻技術都不具備。不過現在,讓效能有大大的提升! 由於AMD也在2017年第四季,最重要的是還內建Radeon Vega繪圖晶片,不管是CPU、GPU效能以及功耗,都打趴Intel的U系列筆電處理器!事實上,在CES 2018的AMD攤位也展示出不少低功耗的入門級遊戲筆電,確實造成Intel應該受到不小的壓力! 終於,Intel發表了同樣是15W設計的,可說是第七代Core i3-7130U的小升級版本。雖說第八代Core i3-8130U基礎頻率只有2.2GHz (第七代Core i3-7130U有2.7GHz),但這次具備了Turbo Boost 2.0技術,最大頻率可達3.4GHz,再加上支援DDR4-2400與LPDDR3-2133,搭配Intel UHD Graphics 620 (其實只是改名,並加入H.265/HEVC Main10的Codec而已),讓這顆CPU的功能,能夠跟AMD Ryzen 3系列的行動處理器相媲美。 ● 2C4T (雙核心/四執行緒) ● 3.4 GHz Turbo Boost超頻時脈(單核或雙核) ● 內建Intel UHD Graphics 620繪圖晶片(基礎時脈: 300 MHz,爆發時脈1 GHz) ● 支援高達32GB的DDR4-2400或LPDDR3-2133記憶體 ● L3快取容量4MB,TDP(設計功率)達15瓦 (以800MHz執行,效能低到10W) 不過,這顆Core i3-8130U也因為只有配置2C4T,最多只能跟同樣配置2C4T的Ryzen 3 2200U Mobile相媲美,尚無法跟配置4C4T的Ryzen 3 2300U Mobile相比!繪圖效能更不用說了。因此,Intel要如何靠這些第八代行動處理器,來戰勝AMD的Ryzen Mobile家族,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
這次來真的! Intel挫咧等! AMD Ryzen 5 2400G / 3 2200G APU 效能實測,入門遊戲級新選擇
看完上禮拜五之後,小W編最後也提到:「那這顆AMD推出企圖左右包抄Intel Core i3、i5的APU究竟表現如何,就請各位玩家們,我們2月12日晚上十點準時回到這,跟著天橋下的說書人小W編且看下回分解!」來吧!玩家們準備好你的溫開水和宵夜,待我娓娓道來這2顆全新APU的效能吧! 小W編這一次測試的方式採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既然這次的測試讓這2顆APU使用RADEON VEGA Graphics的內顯以及AMD Ryzen 3 2200G及Ryzen 5 2400G其本身的效能做檢測,並沒有額外使用外接顯示卡,我們就來看看這次的測試平台吧! 處理器(1):AMD Ryzen 3 2200G 3.5GHz 4C/4T 處理器(2):AMD Ryzen 5 2400G 3.6GHz 4C/8T 主機板:MSI B350I Pro AC 記憶體:G.Skill FlareX F4-3200C14D-16GFX DDR4-3200 @2666MHz 顯示卡:無,使用內顯AMD RADEON VEGA 8 Graphics及AMD RADEON VEGA 11 Graphics SSD:Micron Crucial MX300 2TB 電源供應器:Seasonic PLATINUM SERIES SS-1050XP3 1050W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64- bit Version 1709 (Creators Update) 電源計劃設定:AMD Ryzen Balanced 這一次採用的測試平台主機板以及記憶體皆為原廠提供,使用的是由MSI所推出的B350I Pro AC,屬於一張ITX規格的主機板,支援的CPU插槽腳位為Socket AM4,記憶體插槽支援的是DDR4的規格;最後在擴充槽支援1組的PCIe 3.0 x16。 看完主機板,這一次所使用的記憶體為小W編之前有幫各位玩家們介紹過的,不過當初介紹的是8GB x4 kit,這次所使用的為8GB x2 kit的版本,算是在AMD平台上廣受好評的一條記憶體。 首先看到的是AMD Ryzen 3 2200G在CPU-Z以及GPU-Z之下的系統檢測: 看完AMD Ryzen 3 2200G的檢測之後,我們馬上看到的是有關於AMD Ryzen 5 2400G的系統檢測: 因為這一次來了2顆APU一同做測試,所以小W編為了不增加各位玩家們閱讀上的障礙,將相同的測試軟體以及遊戲皆合而為一,減低玩家們閱讀的重複性,接著就來看看這次新的APU表現到底如何吧! 透過小W編所使用的測試軟體使用,再搭配基本的APU效能圖表的統整後,各位玩家們可以看見在PCMark 7和PCMark 10上的表現以入門級的處理器而論,表現亮眼。在CineBench R15的多核心運算上有著令人滿意的表現,與B350晶片組的搭配確實能夠成為一台不錯的入門機。看完了處理器本身的數據之後,我們就準備來看今回在全新的APU上頭所增加的內顯RADEON VEGA Graphics在繪圖成像以及遊戲的表現如何吧! 看完效能的截圖以及圖表之後,相信各位玩家們也都有發現,小W編這一次是並沒有使用外接顯示卡進行測試,在內部所顯示的記憶體標示上,遊戲當中的檢測為1GB,雖然不足以應付《GTA5》這樣3A等級的遊戲,不過在Full HD(1920x1080)的解析度表現下,AMD Ryzen 3 2200G在3A大作遊戲能夠將其幀數拉至17FPS附近,像是去年十月底剛上市的《刺客教條:起源》或是《駭客任務:人類岐裂》,都能夠達到基本要求;而AMD Ryzen 5 2400G則就更不用說,甚至在Hitman(殺手47)的遊戲當中有21.25FPS的表現,以內顯的表現而論,算是令人激賞。 除此之外,各位玩家們一定都沒注意到在這次的處理器上,記憶體的頻率能夠原生支援至2933MHz,但是PCDIY!的編輯部注意到了!若是玩家們有能夠購買如同烈焰槍一般強力的記憶體,或許也能夠將記憶體時脈向上提升,增加效能喔! 最後來說說小W編本人的小小測試心得吧!遙想那些年剛接觸這些產品的我,第一款實測的處理器就是AMD Ryzen 3 1200系列,當時因為處理器本身不具有顯示卡,所以外接獨立顯示卡做測試,當時我們只能夠就處理器執行測試軟體的效能進行檢測,而顯示的部分都只是外部顯示卡的成績而已。但是在2018年的2月,他們已經準備好要全心開闢戰場,透過APU當中附上自家的RADEON VEGA Graphics,準備與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一決雌雄! 其實各位玩家們看完了上開的效能表現後,應該不難發現,在基本使用的運算上能夠負荷基本文書機或是入門遊戲機的所有需求,PCMark 7和PCMark 10的表現也都可圈可點;而小W編因為今回沒有使用獨立顯示卡做測試,單以處理器做測試,在遊戲大作上雖然沒辦法達到能夠遊玩遊戲的要求,不過在CineBench R15之OpenGL測試的FPS完全沒有卡頓的情況發生。 別忘記了這2顆APU都能夠原生支援記憶體2933MHz的頻率,也因為這次的產品是將4C/4T及4C/8T內建至1個CCX當中,所以不論是單測記憶體的速度還是在內顯的表現上,效能提升上就非常有感!(當然對挖礦也有幫助) 最後就要提到最重要的C/P值了,因為大多數的玩家們會選擇這樣的產品時,考量到的就是我所花出去的價格能夠得到多少的效能表現,而在AMD Ryzen 3 2200G和AMD Ryzen 5 2400G的千顆報價為99美元以及169美元,與自家前一帶的AMD Ryzen 3 1200相同,換算台幣(匯率以2月12日的台灣銀行牌告為主)大約是新台幣2,898元及5,023元,以目前能夠查到的訊息,Intel Core i3-8100與Intel Core i5-8400分別需要新台幣4,190元與6,390元。就光以價格而論,幾乎都各便宜1千元以上,你還再擔心使用AMD的處理器需要額外多花錢買獨立顯示卡嗎?現在,AMD Ryzen 3 2200G、AMD Ryzen 5 2400G通通給你!效能、價格、內顯,入門機種,夫復何求? 最後不免俗地放上規格表以及比較圖表供玩家做參考: (01) (02) (03) 廠商名稱:AMD - 美商超微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廠商電話:02-2655-8885 廠商網址:
-
《絕地求生》(PUBG)正式手遊版授權由騰訊取得,彭于晏代言,2月9日正式封測,手遊時代來臨!
這半年來電腦平台上最火熱話題想必就是《絕地求生》(PUBG)!這款由「Blue Hole」(藍洞工作室)所推出的大逃殺遊戲造成了相當大的風潮,不論是在亞洲地區相當受歡迎,連歐美都有相當多的玩家們投入這款遊戲的懷抱,甚至成功擠下《英雄聯盟》(LOL)在Twitch實況平台上的霸主地位。中國的《騰訊互動娛樂》自從買下了「LOL」後,野心勃勃地望向「PUBG」!現在,正式授權的手遊終於由「騰訊」奪下! 在前些日子,第十屆的「騰訊遊戲嘉年華」(TGC2017)的最後,公布了關於「騰訊」與「PUBG」公司聯合出品,並且由騰訊互動娛樂旗下的光子工作室群操刀,建構在「虛幻4」的遊戲引擎底下打造全新的《絕地求生 刺激戰場》手由廣告,幾乎媲美原版PC端上遊戲的畫質,以及無改動的玩法,都正式向玩家們宣告《騰訊互動娛樂》的野心。 這款透過「虛幻4」的遊戲引擎以及光子工作室群投入近200名員工所打造的遊戲,幾乎能夠完美移植PC端上的遊戲體驗;譬如說,如同原作的地圖設計、真實槍械的手感與彈道回饋、載具的駕駛以及回饋都有高度的還原,並且透過對於手機平台的高度優化,從反外掛、手機機型配置,再至操作以及溝偷方面,都能夠有不錯的表現。 《絕地求生 刺激戰場》是由PUBG正式授權的正版手遊,在2月9日時正式開服封測,並且同步開放Android、iOS 平台;支援的平台相當多元,基本上Apple的iPhone以及iPad都能夠遊玩此款遊戲;而在Android的平台上則以中國自家所推出的手機為主,不論是OPPO、小米還是華為都能夠遊玩。 不過各位與小W編一樣位於台灣、澎湖、金門以及連江縣的夥伴們,可能都沒有辦法下載遊戲,目前似乎僅限中國的玩家們下載,所以不論是位於台灣或是歐美國家的玩家們都是沒辦法從商店當中找到這款遊戲,或許VPN之後就能夠下載囉! 近來手機平台的興起,大家可能家裡沒有一台電腦,但是手上絕對有一台智慧型手機,確實改變電玩以及電競的生態,不過老派的小W編還是特別的喜歡PC端的遊戲,習慣了大螢幕之後,對於電腦與朋友們一同透過FPS視角對抗外掛還是相當開心!(遇到外掛還是很想罵髒話就是XD)那各位玩家們,若是有想要下載遊戲的話,別忘了VPN喔! (01) (02)
-
SUPERMICRO SUPERO C7Z370迷你ITX主機板完全認證,Z370硬派小鋼炮!
通常在裝機時候的挑選配備上,不太會特別去挑mini-ITX的版本來作為系統主機的搭配,畢竟一般在選購上都還是以標準大板或是Micro-ATX的規格為主,但是如果想要縮小體積、最好可以放在桌上或是客廳,那mini-ITX規格的小型化設計,就是玩家的首選。 常見到的mini-ITX主機板大概也不脫四大主機板廠商,雖然不見得每一款晶片組都推出對應的mini-ITX產品,但是還是可以看到加減有些選擇,這次挑的這片可不是四大主機板廠的產品,而是來自於大廠Supermicro的版本,這款型號為C7Z370-CG-IW的mini-ITX主機板就是其SuperO品牌中的一款小板子,絕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版本,玩家只要搭配上CPU、記憶體跟SSD就能完整運作,想要體積迷你化當然挑個小規格的機殼與對應電源供應器就能夠不佔空間的為玩家忠實服務,效能上也有一定水準。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這片主機板的各部位特色吧! 由於是mini-ITX小板,所以不意外的,大概一張大圖就看完全部了(笑),但是這樣有點籠統,還是透過各區塊放大來檢視一下好了,基本上,採用的是Z370晶片組,對應目前最新的Intel第8代Coffee Lake核心架構處理器,支援2組DDR4 DIMM插槽、1組PCIe 3.0 x16擴充性。下面就看圖說故事囉! 看一下主機板的背面,有支援Intel的Optane記憶體(閃騰記憶體技術),可以結合DRAM來提高儲存速度,有助於對運算、影片撥放與遊戲等方便的效能提升。另外,I/O控制晶片也設置在背面,還有RGB LED燈效設計,可依玩家需求設定如呼吸、彩虹、流星等多種不同顯示模式(第2代SUPERO Booster)。絕對不會因為小板子就少掉一堆功能,基本上能想到的大概都有了。 從產品的配置與設計上可以發現到,這片C7Z370-CG-IW基本上不是以商品噱頭取勝,而是將重點放在產品本身的功能面與性能表現上,小小體積裡面也是採用了最新的Z370核心晶片組,接下來就來實際瞧瞧性能面的部份,這裡挑選了第8代的i3-8100來做搭配,這樣的整體價格在有限的預算內也可以達到不錯的表現,顯示卡的部分則是以目前主流的GTX 1060為基準,下面就來實測一下吧。 在CPU-Z下可以先簡單的看一下處理器的效能表現,另外,也透過AIDA64來瞧瞧記憶體的表現如何。 在3DMark中的Time SPY重度實測模式下,也有4059分的成績。 玩家關注的遊戲部分,先來看看AOTS奇點灰燼的實測,在DX11與DX12的模式下,分別有40多FPS與38、39FPS的表現,算是十分不錯的,畢竟這裡採用的是i3-8100而已喔。 測試場景換到刺客教條的部分,總分6753,評語為「穩定」,算是表現不錯的,遊戲的FPS可以達到57。 在文明帝國VI的測試下,其實相當流暢,除了GTX1060佔有優勢外,也有主機板與CPU的加乘效果在內。 在火線獵殺這款遊戲中,也能有高達66.92FPS的表現。 駭客入侵這款遊戲中,可以看到在DX11與DX12模式下,分別也都有高達59.7與62.6FPS的成績,基本上都是運作流暢無誤。 虹彩六號這款遊戲的測試上就更明顯了,效能分數頗高。 SteamVR的部分則可以看到也有7.9的分數,足以作為推薦配備了。 透過實測,其實也可以看到整體的表現如何,基本上,這裡選搭的僅是i3-8100,如果玩家可以有稍微多一點的預算,可以搭配i5-8400以上等級的話,相信效能表現會更加突出,對應Z370晶片組的效能表現,肯定會更讓玩家滿意。 從前面的硬體配置上不難發現,這款C7Z370-CG-IW可以說是囊括了玩家會使用到的各項特色,再搭配上實測的性能表現後,其實可以算的上是Z370版本中的小鋼砲無誤,要網路有網路、要無線有無線、SATA/M.2/PCIe通通不缺,也支援Optane技術,搭配上RGB LED燈效,更具備有RAID 0/1模式(雙M.2),在加上最重要的一點,這是主機板大廠Supermicro推出的版本,有了素以嚴謹著稱的品牌加持與保障下,是不是玩家在選搭小主機的需求下之最佳選擇呢?想要裝機小電腦的玩家可是千萬不能錯過呦! 產品型號:C7Z370-CG-IW 產品規格:mini-ITX 晶片組:Z370 架構:LGA 1151、第8代Coffee Lake對應 記憶體:DDR4 2666MHz(2 DIMM slots)、4/8/16GB、Supports Intel XMP(Up to 3733+MHz) SATA 3:4組,支援RAID 0, 1, 5, 10 音效晶片:Realtek ALC1220 7.1 HD Audio 網路晶片:Intel® i219V Single Port Gigabit Ethernet+WiFi+藍牙模組 視訊輸出:1x HDMI 2.0 + 1x DisplayPort 1.2 USB Port:6x USB 3.0、1x USB 3.1 Type A、1x USB 3.1 Type C LED:客製化RGB LED燈效 廠商名稱:Supermicro SUPERO - 美超微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8226-3990 廠商網址: →更多的【PCDIY! Server Workstation 伺服器 工作站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 WS 工作站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CPU / 中央處理器】: →更多的【PCDIY! MainBoard 主機板 / Gaming M/B 電競主機板 / Creator M/B 創作者主機板 / HEDT 高階桌機 主機板】: →更多的【PCDIY! DRAM / 記憶體 / 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 / 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Enterprise 企業級 商用 - 路由器 / 無線路由器 / AP / 交換器 / IIoT / 防火牆】:
-
價格超值與時尚質感兼具、小米90分輕商務牛皮短夾錢包
小米才剛開幕了台北的三創專賣店,算一算,已經是第5家實體店了,產品的種類也更加豐富,尤其是更多融入居家生活的東西,除了大電視、極受歡迎的掃地機器人、最近的IH電子鍋,走極簡風搭配超值價格,難怪容易引起共鳴,特別是在目前不漲薪水只漲物價的時刻。 小編也趁著三創店剛開幕來逛逛,除了人潮眾多外,其實在店裡可以看到有相當多的區塊展示了目前有銷售的產品,這區的長短夾錢包倒是引起了些許興趣,小米在商務面上的定位也直接深入隨身物品,賣價765元的短夾在質感上其實還不錯,直接入手一個,順便給大家看看內外是怎樣的樣貌,過年領紅包的話,可以敗一個回來用用。 其實如果查一下小米推出的錢包,不難在網路上發現許多款版本,不過目前在國內有銷售的則是這系列90分的版本(未來應該會有更多系列),除了長、短夾版本與零錢包外,還有卡包可以選搭(可獨立使用或搭皮夾),算是接續了先前推出的多款背包後,針對都市時尚商務定位的另一種系列產品。 還記得開幕時的直擊報導有介紹到專賣店裡面有展示(),隨著小編入手一個短夾版本,就順便來瞧瞧整個產品長甚麼樣子吧,想入手的也可以作為參考。 這裡先來比較一下小編之前的舊皮夾(左),恩,舊的是那個mm的牌子,不過因為都隨便插口袋放,所以就變成這副模樣,其實新的時候蠻好看的(泣)。小米這款短夾的尺寸為115x93mm,大概就是標準的一個手掌大小,外觀上除了是牛皮材質,也做了十字紋押花的質感,很有商務人士的Fu,如果就價格上來做比較的話,小米的超值特價當然也是直接勝出。(品牌價值也不同啦XD) 這款短夾在特色上就官方的說法有幾個部分,包括了採用十字紋押花、進口牛皮耐磨耐刮,外層採用的是Saffiano摩洛哥皮,經過高溫高壓等深加工處理的皮革可以呈現整齊的十字紋理,也是40多年來世界奢侈品舞台的主角(這是官方、官方、官方說法),內裡則是採用Nappa小牛皮材質,透氣耐磨、具細緻柔軟觸感(好吧,給錢睡覺的地方總是要細緻一點XD問題是沒錢),並且拼接同色系內襯,讓整體的質感表裡如一、穩重成熟。 基本上,錢包就是放錢的地方,如果習慣把一些卡、證件都放在一起的人,這款短夾還蠻不錯用,底下的U型開口不小,除了正面6個卡位可以放信用卡、提款卡、悠遊卡之類的以外,左右側的內層都還可以塞卡片或名片與證件,如果卡片想要更有規矩的置放,也可以再選搭小米的卡包,搭在一起用也很不錯。 在只有薪水不漲的時代,體現一下實用性應該是最直接的了,雖然這款短夾錢包上面沒有那顆俗稱五芒星的Logo,但是價格也直接從山上跌到山腳下,一張千元大鈔還有找2張100跟好幾個硬幣,十字紋押花以及牛皮的質感頗優,內裡的細緻度與柔軟手感也還不錯,尤其外層的牛皮有經過半植鞣手法,讓皮身變得硬挺有型,這部分倒是還不錯,而仔細觀察一下車縫線還蠻工整,邊緣不分的收尾也很細膩,認真說,價格與產品的質感個人覺得是蠻OK的,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去現場感受一下,趁著過年直接敗一個回家,替換舊皮夾,祈願大家新的一年錢包都能滿滿滿喔。 產品名稱:90分輕商務頭層牛皮錢包(短款) 產品尺寸:115x93mm 產品材質:頭層十字紋牛皮 產品淨重:55.2g 產品型號:RMST01QB 產品顏色:黑色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PLEXTOR S2C 512GB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